亲近善知识,依法不依人

来源:

时间:2011.06.21

本人不在

世尊在《阿含经》中,向我们强调了亲近善知识的重要,经曰:“我由善知识故,成无上正真等正觉,以成道果,度脱众生,不可称计,皆悉免生老病死......与善知识共从事者,信根增益,闻、施、慧德皆悉备具。”不仅如此,在很多的经典之中,世尊反复的说明这个问题:若人亲近恶知识,现世不得好名闻,必以恶友相亲近,当来亦堕阿鼻狱;若人亲近善知识,随顺彼等所业行,虽不现证世间利,未来当得尽苦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--《佛本行经》卷第57难陀因缘品下善男子。菩萨由善知识任持不堕恶趣。由善知识摄受不退大乘。由善知识护念不毁犯菩萨戒。由善知识守护不随逐恶知识。由善知识养育不缺减菩萨法。由善知识摄取超越凡夫地。由善知识教诲超越二乘地。由善知识示导得出离世间。由善知识长养能不染世法。由承事善知识修一切菩萨行。由供养善知识具一切助道法。由亲近善知识不为业惑之所摧伏。由恃怙善知识势力坚固不怖诸魔。由依止善知识增长一切菩提分法。善男子。我复略说一切菩萨行。一切菩萨波罗蜜。一切菩萨地。一切菩萨忍。一切菩萨总持门。一切菩萨三昧门。一切菩萨神通智。一切菩萨回向。一切菩萨愿。一切菩萨成就佛法。皆由善知识力。以善知识而为根本。依善知识生。依善知识出。依善知识长。依善知识住。善知识为因缘。善知识能发起。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 ――《大方广佛华严经》入法界品第三十九之十八末世众生,将发大心,求善知识,欲修行者。当求一切正知见人,心不住相,不著声闻缘觉境界。虽现尘劳,心恒清净,示有诸过,赞叹梵行。不令众生,入不律仪。求如是人,即得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末世众生,见如是人,应当供养,不惜身命。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 ----《圆觉经》普觉章诸比丘尽寿乃至逢遇丧命因缘,必定不得舍善知识。――《大乘四法经》若奉事善知识者,未闻便闻,已闻便利。如是善知识,若奉事者,便习奉事;若有奉事,便习往诣;若有往诣,便习闻善法;若有闻善法,便习耳界;若有耳界,便习观法义;若有观法义,便习受持法;若有受持法,便习翫诵法;若有翫诵法,便习观法忍;若有观法忍,便习信;若有信,便习正思惟;若有正思惟,便习正念、正智;若有正念、正智,便习护诸根、护戒、不悔、欢悦、喜、止、乐、定、见如实、知如真、厌、无欲、解脱;若有解脱,便习尽智。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 ――《中阿含经》若能亲近诸善知识。是人即得慧眼清净。――《父子合集经》所见菩萨及善知识。念念相续。无有异心。皆悉归依诸善知识。――《佛说罗摩伽经》是人若得亲近于佛及佛弟子诸善知识。便得闻受十二部经。以闻法故观善境界。观善境界故得大智慧。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 ----《大般涅槃经》无漏慧的实证,必以闻、思、修三有漏慧为方便。如不闻、不思即不能引发修慧,也即不能得无漏慧。《杂阿含经》(卷三0·八四三经)曾说四预流支:“亲近善男子,听正法,内正思惟,惟法次法向”。这是从善知识而起闻、思、修三慧,才能证觉真理,得须陀洹──预流果。亲近善知识是首要条件。在《华严经》中,对亲近善知识及其功德和如何承事都有非常丰富的解说,特别是在《入法界品》中,善财童子就是一位在善知识指导下修行成佛的典范。

但是因为人们妄执攀缘,往往重名不重实,重表不重里,重形式不重内容。而且如佛预言:末法时期,邪师说法,如恒河沙。所以释尊又说四依:依法不依人,依义不依语,依了义不依不了义,依智不依识,做为修学的依准。尤其“依法不依人”现在人们提得比较多,比较普遍,却似乎对其意旨不甚了解,甚至有人认为“依法不依人”而可以“依法不要人”。把亲近善知识和依法不依人对立起来,这是十分错误的。因为听闻佛法,不外从佛、佛弟子和经典中去闻。佛和佛弟子即是人,即是善知识。经典也是佛所说,佛弟子所集结诠译,这一切都离不开人,离不开善知识。所以“依法不要人”是不行的。那么,依法不依人到底是什么意思呢?     在《梵网经菩萨戒》中有这么一段“其法师者,或小姓年少,卑门、贫穷、下贱、诸根不具,而实有德,一切经律尽解。而新学菩萨,不得观法师种姓,而不来咨受法师第一义谛者,犯轻垢罪。”意思是说:当观法师之见正与不正,莫观其种族之贵与贱。此即‘依法不依人’之正义,亦即求善知识之正眼。当重正知正见之实德,而不看其人之名望与地位也。在《菩萨善戒经》三十七助道品第十八中进一步说:“菩萨摩诃萨依法不依人。知法非法。知如是法是佛所说是长老说是众僧说。若是非法。虽闻佛说心不生信。复有是法非佛所说非长老说非众僧说。虽非佛说长老僧说。是法相者闻则信受。”意思是:修行的人所追求的是智慧与解脱。因此,他所信受的,只是能导致这些目标达成的法,而不是说法者本身。不论说法者地位怎样崇高,所说法若不能导致解脱的,便是非法,绝不应信受。就是他现菩萨、佛身说法,亦复如是。但是,所说法若能导致解脱,是合法的,那么,就是说法者现外道之身,行者也应恭敬信受力行。   所以说,亲近善知识和依法不依人不是对立的,而是相互关联的,修学的人不能因为善知识而丢掉法,反之远离而不去亲近善知识也是错误的,应该是亲近善知识,依法不依人。真正的善知识一定是每一脚步都是协助你“依法不依人”,协助你逐渐独立,协助你亲自去体证宇宙人生的实相、真理,而达到解脱自在。   亲近善知识,目的在听闻佛法。但知识的善与恶,不是容易判断的。佛法流传得那样久,不免羼杂了一些异说,或者传闻失实,所以即使是品德可尊的,也不能保证传授的可信。善知识应该亲近,而不足为佛法真伪的标准,这惟有“依法不依人”。依法考辨的方法,《增一阿含经》声闻品,曾略示大纲:“便作是语:我能诵经,持法,奉行禁戒,博学多闻。正使彼比丘有所说者,不应承受,不足笃信。当取彼比丘而共论议案法共论。……与契经相应,律法相应者,便受持之。设不与契经、律、阿毗昙相应者,当报彼人作是语:卿当知之!此非如来所说”。

亲近善知识,依法不依人 考辨的方法,佛说为四类:一、教典与“契经、律、阿毗昙都不与相应,…不与戒行相应,……此非如来之藏”,即否认它是佛法。二、如教典不合,而照他的解说,都是“与义相应”的。这应该说:“此是义说,非正经本。尔时,当取彼义,勿受经本”。这是虽非佛说而合於佛法的,可以采取它的义理。三、如不能确定“为是如来所说也,为非也”,而传说者又是“解味不解义”的,那应该“以戒行而问之”。如合於戒行,还是可以采取的。四、如合於教典,合於义理的,“此真是如来所说,义不错乱”,应该信受奉行。这即是以佛语具三相来考辨。释尊或专约教典,说“以经为量”。或专约法义,说“三法印”。或专约戒行,说“波罗提木叉是汝大师”。在《华严经》(离世间品)普贤菩萨也曾开示具有哪些品质者方堪称为善知识:“佛子。菩萨摩诃萨。有十种善知识。何等为十。所谓令住菩提心善知识。令生善根善知识。令行诸波罗蜜善知识。令解说一切法善知识。令成熟一切众生善知识。令得决定辩才善知识。令不着一切世间善知识。令于一切劫。修行无厌倦善知识。令安住普贤行善知识。令入一切佛智所入善知识。是为十。”这就是说,那些能令行人安住菩提心者(未生令生,已生令坚)是善知识;那些能令行人生起戒定慧等诸善根者是善知识;那些能令行人修习布施、忍辱、般若等诸波罗蜜者是善知识;那些能为行人解说诸法实相及一切修持法门者是善知识;那些能令一切众生善根成熟者是善知识;那些能令行人以无碍辩才宣说正法者是善知识;那些能令行人不贪着世间名闻利养者是善知识;那些能令行人于一切劫修行无厌倦者是善知识;那些能令行人安住普贤行者是善知识;那些能令行人深入一切佛智大海者是善知识。依法不依人,是佛法慧命所寄,是古代佛法的考证法。在依善知识修学时,这是唯一可靠的标准。我们要修学佛法,不能为宗派所缚,口传所限,邪师所害,应积极发挥依法不依人的精神,辨别是佛说与非佛说,以佛说的正经为宗,以学者的义说为参考,才能引生正确的闻慧。最后以一桩禅师公案,当作“亲近善知识,依法不依人”的参照:大梅山法常禅师去见马祖时问:“什么是佛?”马祖道:“即心即佛。”大梅法常于是大悟,便到大梅山隐居起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