遇事不顺生怨憎,怎么化解?

来源:绍兴安康寺

时间:2022.12.21

苦甜参半、喜忧并存是生活的常态。生活中,邻里不睦、同事龃龉扰人心弦,矛盾、争执、怨怼普遍存在。


《阿毗达摩大毗婆沙论》中提到:“不可爱境,与身合时,引生众苦,故名非爱会苦。”和不喜欢的事物共处,并非乐事。


曾经种下的恶缘,暗中发芽生长,以怨念为养料,使人饱受折磨,更易致人生瞋恚心,轻则丢失涵养,重则终日忿怒,结下恶果。


何解怨憎会之苦?持善意,去我慢。


持善


善,是一种慈悲,慈悲为怀,自利利他。要以慈悲容忍对治瞋恚,所谓“忍字上面一把刀,为人不忍祸自招,能忍得住片时刀,过后方知忍为高。”中国山东地方,从前出了一位张公,百忍成金,以忍获福。


善,是一份坦然,有如清风朗月。生活并非一帆风顺,磕磕绊绊中难免产生负能量,无处消解便会滋生戾气。


唯有坦然面对生活,明白苦与甜皆是生活的滋味,都值得认真、积极去面对,那么便能摆脱自怨自艾,踏实前行,亦能对他人多一份理解、多一份包容。


去慢


贪、瞋、痴、慢、疑、不正见为六根本烦恼。其中,慢即为贡高我慢,傲慢自大,轻慢他人。而这种轻慢态度,往往是生活中诸多矛盾的根源。


常反思,与父母长辈相处,是否有轻视之心,认为他们观念落后古板无用?与同事朋友相处,是否有倨傲之心,觉得他人不如自己?长此以往,烦恼纷争、矛盾怨念在所难免。


万事万物,各有千秋。吾辈理应谦逊,取他人所长为己用,若有不足则以人为镜,向万事万物虚心求教才是处世之道。


佛陀在竹林精舍时,一位婆罗门因同族人都出家到佛陀这里来,便大发瞋火,对佛陀恶言相向。


佛陀对其说了如下偈:“对忿怒的人,以忿怒还牙,是一件不应该的事。


对忿怒的人,不以忿怒还牙的人,将可得到两个胜利:知道他人的忿怒,而以正念镇静自己的人,不但能胜于自己,也能胜于他人。”这位婆罗门之后便在佛陀门下出家,不久成为阿罗汉。


由此可见:警惕我慢,秉持善意,心念一转,云开日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