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际关系中,处理烦恼的方法
来源:绍兴安康寺
时间:2020.06.04
我们之所以从无量劫以来轮回生死,在六道之中头出头没,关键的问题就是我们死死地抱着烦恼不放,没有把烦恼当成处理品,而是把烦恼当成了宝贝。
今天讲处理烦恼的方法,重点针对人际关系当中经常遇到的一些烦恼,因为人际关系当中的烦恼,不但会影响自己,也会影响家庭、社会和国家。
一般的人,对待一件事总是在把眼睛盯着别人,看你会怎样对待我,公平还是不公平,总在思考这样的问题;往往很少来要求自己,很少思考如何摆正自己的位置,如何在八风前不为所动。
一般的人做不到这一点,即使出家人修了十年八年也很难做到这一点。这就是因为,把烦恼当成了宝贝,没有把烦恼当成处理品。
烦恼就是“八风”——称、讥、毁、誉、利、衰,苦、乐,这“八风”把所有的烦恼都包括在内。这“八风”都是一对一对的,一般人都把利看成是好的,把乐看成是好的,把称誉看成是好的。你要那个好的,别人也同样盯着那个地方,结果就发生矛盾了,觉得分配不公,觉得表扬不公,觉得赞誉不公,觉得我吃亏了。
处处都把我放在前面,什么事情都把我放在第一位,根本就没有考虑他人,这就是烦恼的根本所在。因为有“我”在,就有烦恼在。如果把“我”当成处理品了,那就把“我执”破掉了,如果把“我执”处理掉了,就能证圣果了。可是我们就是放不下这一点。
要求自己
一个人不管是为僧还是为俗,已经从一个自然的人变成了一个社会的人,因为我们不可能生活在一个孤岛上,而是生活在人群当中、人际关系当中。
每时每刻都有一个自他关系存在,一切的问题都在自他的关系当中表现出来,而表现得最突出的,就是彼此都是我第一,首先考虑的是“我”。
讲处理烦恼的第一方法,就是要求自己。
怎样要求自己呢?
要学会要求自己,就不要把眼睛老盯着别人,在利益面前、名誉面前,在一切好事坏事、吃苦享乐等等面前,总要先检点自己、要求自己,吃亏上当的事我自己去做,有好事让给别人,这就是禅修者的行为。
怎样对待“我执”,是一个素质问题。这样做,就是慢慢地淡化“我执”,慢慢地在处理 “我”。这样做,开始时是很勉强地去做,久而久之,就会变成一种自觉的行为,我把这种行为叫做“优化素质”,或者是叫“优化自身素质”。
要求自己,不容易。往往我们面对一件事情,总是从自我出发,怕自己吃了亏,怕自己上了当,怕自己丢了面子。有时候即使占了便宜,也感觉这个便宜还占得不够,会有种种的理由想多吃多占,不多吃多占,就好像吃亏上当了。
那么,对待人际关系时,我觉得要化解烦恼,要使自己不被烦恼所困扰,首先一条就是要求自己,要优化自身。
要学会谅解他人
谅解他人,往往跟要求自己一样很难做到。我们总是在千方百计地找对方的不是之处,总觉得对方跟我过不去,总觉得任何人都在与我为敌。
有很多事情本来是无意的,但是就有那种小心眼的人总要对号入座,自找烦恼。古人讲“天下本无事,庸人自扰之”。天下本来是风平浪静的,我们偏偏要去找些事,自找烦恼,那就是由于不能谅解他人。
人生一世光阴极为有限,我们在这个世界上平平常常、欢欢喜喜过一辈子,即使对方有什么对不起自己的地方,也要出于相互的关爱给予谅解,这样的人就会有和睦的人际关系。
不知道谅解他人的人,应该说也不能善待自己,自己会善待自己,也就一定能够谅解他人。为什么呢?因为每一个人都不是圣贤,每一个人都有过失,自己老在注意他人的过失,为什么就不能反省自己有没有过失?自己言谈话语有没有伤害他人?
所以能够时常反省自己的人,就是一个能够谅解他人的人,经常以一种谅解他人的心态来对待周围的人和事,就会减少很多烦恼,就会把很多烦恼当成处理品,而不是把烦恼当成宝贝。所以,处理人际关系当中的烦恼的第二个方法,就是要能够谅解他人。
要知道感恩和奉献
我们在和他人交往的时候,要有感恩的心态,要有奉献的精神。因为一个人的存在是和周围所有人、和全世界所有人的存在分不开的。我们个体生命之所以能够存在,是和整个宇宙的存在分不开的。
想想看,全世界就剩下你一个人,你还能存在吗?肯定不能。每个人都这样来反问一下自己,没有全人类的人,只有老子天下第一。既然所有的人都没有了,哪里还有第一?
所以,要时时感恩所有的人,因为所有人的存在为一个人的存在提供了前提,提供了条件,提供了所有所有的一切,包括一个人的生命在内。
如此说来,要不要感恩呢?能够以这样的心态来面对自他关系当中出现的矛盾,心态自然会平和下来,自然会有一种感恩的心、报恩的心、奉献的心,去面对所有的人,面对所有的事,面对一切众生,面对宇宙大地。
人类的存在与整个山河大地的存在分不开,而且是要协调和谐地存在,只有人与自然和谐地存在,人类才能生存,一旦出现不和谐,人类的生存就会出现危机。所以我们要感恩,如果没有宇宙大地所有一切和谐的存在,我们的生命也不可能存在。
佛教里有“情与无情,同圆种智”的观念。如果从环保的角度来讲,这是最高的环保意识。有情和无情都在法界当中,这一法界只有“有情”不称其为“法界”,只有“无情”当然也不能称为“法界”,只有“有情”与“无情”同时平衡地存在,这个大智慧才能圆满;如果不能平衡地存在,就圆满不了。所以佛教的这个理论,可以说是最圆满的环保理论,不管用到哪个方面都是圆融无碍的。
要惜缘惜福
我们不但要懂得感恩奉献,还要知道我们同为人类,同时生存在这个地球,这个宇宙、这个空间里,都是无上的因缘,都是过去生中种了许多的善根,才有这样的无上因缘,所以一定要珍惜这个缘分。特别是今天同闻佛法,一起学佛,这个缘分更是不可思议。
惜缘,是要珍惜人与人之间的缘分;惜福,是要珍惜人与物之间的缘分。因为一切的物质财富,不仅仅是要通过辛勤的劳动创造出来,它本身又是地球的资源。
由于不知道节约资源,不知道爱护地球,造成了地球资源的匮乏。我们要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烦恼,要晓得惜缘,还要懂得惜福,有福不可享尽。时时刻刻有一种节约的精神,时时刻刻想到地球的资源有限,人类不可以过分地来享用,总有一天地球上能吃能喝能用的东西会用完。
这些方法加在一起,就是佛教的智慧和慈悲。优化自身素质,靠智慧;和谐自他关系,靠慈悲。有智慧,就能觉悟人生;有慈悲,就能奉献人生。觉悟人生,奉献人生,就是我们化解烦恼的最好方法。